第518章_如果这是宋史
乡村小说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518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18章

  军人有功劳的不奖赏,太监向你推荐你都答应;黄潜善、汪伯彦败坏国家到这种地步,居然至今没有流放远方;王渊临战退却,贻误战机,抢先渡江,不见处罚反而升任枢密,这都是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已经杀了王渊,皇宫外面的太监们也都杀了,现在请交出来康履等人,全都杀了,向三军谢罪!

  赵构窘怒交集,没想到苗傅翻旧账,揭他老底。这是当众摊牌,撕破了脸皮,是真的造反了!但没什么,本着一贯的不要脸精神,他还是能很从容地面对的。

  赵构说,爱卿要注意,黄潜善、汪伯彦都已经受罚贬职了,王渊也被你们杀死,太监们已经死了很多,现在朕答应你们,一定把康履等人降职责问,决不姑息。你们回军营等候消息吧。

  军人回营,万事大吉,只要过了眼前这一关,这些兵都是菜板上的鱼肉。

  可惜苗、刘都曾经帮他剁过菜,尤其是刘正彦,帮他杀了很多的所谓盗贼,各种手段都明白,这时绝不上当。

  叛军顶在皇宫城门前,一定要赵构交出大太监康履,不然不走。

  赵构就是不交,这不是一两个太监的问题,是皇帝的权威在倒塌,一但这个也软了,他就真的萎到底了。

  双方就此僵住,时间一点点过去,皇城外的叛军们渐渐地失去耐性,刚开始的嫉恨到杀人的兴奋到和皇帝顶牛的癫狂到逐渐的不安,很快就会被恐惧压倒,做出极端的事来。

  赵构敏锐地发觉了这一点,当机立断,派人把康履绑到城外。苗、刘就在他的面前,把康履先腰斩再腐割最后斩首。

  做完了这些,赵构还有奖赏。升苗傅为庆远军承宣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渭州观察使副都统制。怎样,大家人也杀了,气也出了,是不是可以回军营休息了呢?

  叛军不走。事情明摆着,要是从开始赵构就服软,没有后来的硬顶、当面杀人,事情还能有转机,还可能彼此妥协,凑合着往下过日子,现在敌对到这地步,还想善了吗?

  苗、刘商量了一会儿,向赵构提了个问题——陛下,你觉得你当这个皇帝合适吗?要是钦宗皇帝从北方归来,你让他处于什么位置?

  赵构心里一片冰凉,巨大的危险向他逼近,比金兵临近扬州城时更让他警觉。怎么办,他紧紧地闭住了嘴,不做任何回答,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新任首相朱胜非。他不知道这个人能为他做什么,但此时此刻,他自己已经无能为力。

  朱胜非顺着绳子遛到城下,和苗、刘面谈,劝他们别把事做绝,给赵构也给他们自己留一条后路。对此,苗、刘很认同,他们提出一个建议。

  请孟太后,也就是宋哲宗的废后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和皇帝共同治理国事。

  这很好,朱胜非欣喜、赵构惊喜,垂帘听政太好了,尤其是孟太后如此的善良低调,由她出面,一定会比当年的曹太后还要温柔。

  他们立即同意,当场写下诏书,给孟太后合法政治地位。可是当宣读诏书,表示立法生效时,苗、刘两人却慢吞吞地说了一句话。

  太后是孟太后,这没错,可谁说和太后共同治理天下的皇帝是你啊?我们说的是当今的皇太子赵旉。

  全场呆滞,赵旉是赵构的独生子,现年才3岁,这么个小孩子要当皇帝了?可没等有人反对,苗、刘还有话说。

  说小吗,仁宗、哲宗登基时也很小,正因为小,才需要太后垂帘听政。至于太上皇,更是眼前的例子,赵构当皇帝时,有起码两个太上皇存在,他不也当了吗?

  赵构无言以对,这时往事一幕幕地在他眼前出现,现实让他清醒,这个纨绔生的纨绔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他不能因为自己有个什么什么样的高贵血统,就能在亿万人之上随意作威作福,想干什么操蛋事都随便。人世间是有界线的,谁做得出格都得退场。

  他父亲太混账了,结果在异族人那儿受罪;他太混账了,本国人也能造他的反!

  这时他派人去后宫请孟太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老妇人的身上。一会儿,孟太后到了,赵构向旁边躲闪,站到了一根柱子旁边。有官员请他在原来的座位上落座,赵构摇了摇头,轻声说:“不能坐这里了。”

  时隔34年之后,孟太后再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她做的第一个决定就非同凡响。她没有走上城头隔着老远和叛军说话,而是直接开城,与苗、刘面对面。

  孤独利于思考,时光锻炼心性,这时的孟氏,再不是从前那个不懂官场,不擅争斗的女孩子了。她面对叛军,非常的镇定。

  她说,宋室颓唐,是道君皇帝、六贼做出来的,与当今皇帝何干?况且他最初时并未失德,都是黄潜善、汪伯彦在误导。现在黄、汪已经贬职,这些你们不知道吗?

  避重就轻,预留台阶,这是很高明的政治语言。

  可惜苗傅无动于衷,他是个成年男人,懂得决不和女人讲道理。他粗暴直接地说,我们就是要拥戴你当天下的主人,就是要拥立新皇帝。

  来硬的……孟氏比他还硬,说天下大乱,强敌当前,你们要我一个老太婆抱着3岁的娃娃决断军政大事,怎能号令天下!敌国知道有这种事,会更加轻视欺凌我们。

  言外之意,这么搞大家都别想好。

  有道理,可惜苗傅顾不得那么长远,眼前是骑虎难下,谁还想着以后。他再次强调一定要孟氏主政,这事没得商量。

  陷入僵局。同样僵住了,孟氏没像赵构那样要么硬顶要么软蛋,她有第三条路走。隆祐太后转过头来看首相朱胜非,说这时正要大臣做决定,相公为什么一言不发?

  历史证明,这句话是决定性的。赵构真的很好命,他在南渡之后第一时间把朱胜非提到首相的位置上,原只是把应急品当过渡品用,却没想到这是他的急救包,没这人,历史绝对会改写。

  这时朱胜非什么话都没说,而是转身走回了宫里。那样子真像是黄潜善、汪伯彦的接班人,遇见事儿就躲,一句话都不敢说。

  他成功地迷惑住了苗、刘叛军,从这时起,他们认定这个人是懦夫、孬种,不必在意。可实际上呢,稍加一句,朱胜非的业余爱好是看小说,当时是宋朝,各种污秽糜烂的明清小说还没问世,能看到的都是唐朝作家写的。

  唐代小说,写的是传奇、热血、仇杀、信义,就算是情爱,也一定会惊天动地。一个人每天脑子里装着这些,做出来的事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胜非悄悄地找到赵构,说他刚才跟叛军里苗傅的一个心腹死党叫王钧甫的聊天来着,王钧甫说苗、刘二人“忠心有余学识不足。”

  赵构躲在柱子后边,疑问的眼神。

  朱胜非很低调地解释,这可以理解为以后会有转机。

  ……学识不足,是说缺心眼?赵构有点明白了。两人再悄悄地聊了一会儿,一道诏书下达。赵构全面同意叛军的要求,从即日起,孟太后垂帘听政,皇太子升级当皇帝,他退位、并且立即搬出皇宫,到显宗寺里借宿。凡是叛军点名的太监全都流放,一个不留。

  叛军全面接管杭州城,在苗、刘看来,老太婆当权、小孩子上朝,赵构躲进和尚庙里,保安水平比皇宫差远了,随时都能杀掉,至于太监们,一个个被流放出城,一个个被半路截住,都杀做两段带回城里示众。

  威风凛凛!

  之后苗、刘给自己升官,苗傅做武当军节度使,刘正彦是武成军节度使,再安排两个政治友人升任宰相、尚书。之后……还要再干点什么呢?

  两人左思右想,决定给杭州城外的同事们定定性。韩世忠当御营使司提举,刘光世是世袭大衙内不必再升,张俊当秦凤路副总管,命他带300个大兵即日启程回西北老家去。

  其他人以此为例,不管是升是降,都一律不许靠近杭州。

  做完了这些,苗傅、刘正彦觉得江山已定,可以安安静静地享受人生了。却不知道已经办了件最失策的事,错到连补救都来不及。

  他们现在干的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挟天子令诸侯”。这句话看着很威风,其实风险很大,很没有必要。当年曹操是不得已才这么干,因为外边有太多的人能和他平起平坐,甚至更高。可苗、刘已经控制住皇帝,那么是把大臣们以皇帝的命令收笼在身边,或杀掉或控制的好,还是扔到外围,给个官职,让他们随意发展的好?

  就在这时,有些人已经开始行动。

  的确是发展,苗、刘之变是赵构的一次劫难,对建炎集团是一次洗牌,很多很多的人身败名裂,可另一些人却因之而飞黄腾达,一步登天。

  比如张浚。

  这位两年前还只是个边缘京官的小人物,突然之间变成了核心。这是个很怪异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是没道理的,要不怎么才能解释,以他微薄的官场资历、没有半点军事生涯的过往,就会有那么多的人主动来投奔他呢?

  先来的是张俊。

  这位老西北军没门第没关系,到哪儿都有小鞋穿,哪怕是造反派都不待见他。对别的人苗、刘是用官收买,就地发财,对他,居然是带着300个大兵回西北去。

  西北……那边濒临西夏,又与金国接壤,很快就要出大事,这是明摆着要他去死。他想不去呢,公文里说得明白,剩下的兵由其他将领拆散了分。这年头兵权谁不要,实力谁不要,这等于是鼓励张俊的同事们窝里反,逼着张俊走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cshu.cc。乡村小说手机版:https://m.xcshu.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