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_如果这是宋史
乡村小说 > 如果这是宋史 > 第100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0章

  “请问您叫谁?”内侍小心地问。

  “都要!”赵光义一连声地叫——“军校、内侍、近臣,统统都来,马上来!”

  结果皇宫里面紧急总动员,所有人一起往他的身边狂跑,瞬间集合完毕,人人都目露凶光地看着皇帝,就等着陛下说要杀谁。

  却只见赵光义笑嘻嘻地把手中的古画向他们展开,很神秘,且更加期待地问——你们看,这是谁?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仔细看,然后统统地面面相觑,惊异莫名,脸上的表情变得和赵光义一模一样。他们期期艾艾地说——陛下……这,这是御龙弓箭直都虞候戴恩哪。

  “对头!”赵光义一拍大腿,哈哈大笑——“就是他。这太神奇了!”

  然后戴恩就此平步青云,从禁军的中低层干部迅速提升,直至宁远军节度使。史书记载,当时宋廷举朝都称他为“戴长寿”。

  这事能说明什么呢?不过是芸芸众生,福祸升沉都只在君王好恶的一念之间,这种很烦的陈词滥调而已。但别忙,回到赵光义即位之初,他突然变脸下令——诏令,天下禁止私习天文卜相等书,违令者斩!

  而且到了第二年,他更命令全国征集天文相士近300人进京,进行分门别类的考试。结果除了合格的60多人,其余的都变成了罪犯,被脸上刺字,直接发配到沙门海岛看风景,遇赦不还。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既崇仙羡仙,连长相暗合都会破格提拔,可又把职业的“人间神仙”们不当人看,远远地赶到国门之外呢?

  得好好想一想。

  以上的事情都非常的小,在宋史长卷中只留下了寥寥几个字的记载,但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找到那些在正统的历史分析里所没法解释的诡异现象的答案。

  比如说,赵光义为什么要虚耗国力,修那么多的庙?他的儿子赵恒为什么会突然间变成了个神汉,弄得“一国君臣如病狂”?甚至百多年之后,金兵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攻不破,砸不烂的开封外城墙是怎样自动陷落的……都与这时赵光义的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就连90年之后那次举世闻名的变法强国之梦,都能在这里找出必须要做的根源。只不过世态万千,人事芜杂,只能到时再说了。

  每一个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堂。那么这个天堂的大门,是什么时候打开的呢?

  很多人都会指着资料说,宋太祖赵匡胤对文人就非常好了。但如果一直那样好下去,文人绝不会幸福到在宋朝一手遮天,有时嚣张跋扈到连皇帝的脸都敢踢黑。何况赵匡胤还会三五不时对文人们呲牙一笑——“之乎则也,助得甚事!”

  这扇天堂的大门,是赵光义打开的。他上任之后,不过区区三个月,也就是第二年,太平兴国二年的正月,就突然宣布——开科取士。

  从此,文人们,你们的春天到了。

  这一次,宋朝全国各道所发贡士共有5300多人,这些人不管家庭成分怎样,更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只要学分够(进京之前要有取解试,参看赵匡胤卷),国家就给你出往返路费,支持你进京拍字写论文。就这样,这些人从五湖四海出发,到开封城的礼部报到。

  开始省试,进而殿试,紧接着这些人就开始了欢呼——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一次录取的比例竟然是样的高啊——―!!!

  这一科,赵光义取进士竟然是109人!

  要知道这个数字到底有多惊人,请回头参看一下赵匡胤的取士记录。

  宋太祖一朝,几乎每年都开科取士,但是所取极严,最多的一科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那一年共取士31人。最少的是乾德六年,公元960年,只取了6人。他在位17年,开科15次,一共才取士188人!

  似乎太滥了……赵光义的首席宰相薛居正坐不住了,他上奏——陛下,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了。

  但赵光义微微一笑,这算什么?下面的事才真正的惊世骇俗,前无古例。

  赵光义令第一等、第二等进士并九经进士,直接当官,而且起步就是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这样的省部级高官。次一等的同进士出身,以及诸科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俊士之类)共270人,直接送到吏部,这些人一律免选,优等注拟,好官美差先可他们来。

  薛居正等大臣们都傻眼了,这是在干什么?这些成熟的政治动物们满脑子装的从唐朝开始的读书、科考、取士、选官等等的一系列官场的金科玉律就这么的都报废了?

  这当官也太容易了吧!赵光义……没当过皇帝可以学,但你不能恶搞!

  可是这一切还没完呢,等到这一科的新任状元吕蒙正等人向赵光义辞行时,新任的皇帝对他们说——到了任上,好好当官,要是发现了什么不便于百姓的事,可以尽快处理。

  也就是说不必上报!

  薛居正等人开始大喘气,这相当于把他们这些宰相以及京城各部大佬们都晾到了一边,成了摆设。赵光义却变得更加地和蔼可亲,对他的新宠们说——众位爱卿,想必你们初次当官,没什么钱吧。这样好了,我给你们每人20万贯,作为你们的行装钱。

  就这样,赵光义即位之后的第一科,史称“龙飞榜”的进士们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请记住他们的名字,状元吕蒙正、榜眼李至、探花温正舒,以及王化基、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陈恕、宋泌、吕佑之,还有张齐贤。

  这些人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像火箭一样的迅速蹿升起来,速度之快举国震惊,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当上了太宗朝的宰相,其中最快的一个当选时年仅40岁。其他人中知制诰、尚书这样的高官更是比比皆是。通过他们,赵光义开始了对宋朝的改造,把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都贴上了自己的标签。

  赵光义迅速收到回报,几个月之后,他就办成了两件让全天下,乃至于契丹等外邦都瞠目结舌的大事。

  1,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中央;2,迅速整顿钱币,规范金融市场。

  前者的重要性还用说吗?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哥哥赵匡胤每天都得想着怎么向外发展,去抢别人的地盘,于是很多国内的典章制度都只能是临时适用的办法。比如为了备战与安定,得允许某些州县拥有特权。但这时整个中国自北汉以南,在实际意义上已经完成统一,再没有什么人有资格跟皇帝讨价还价。

  赵光义风行雷厉,从此中国的皇权,自唐中叶安史之乱后,再次回到了至高无上,覆盖全国,公平地欺压每一个人的高度。

  关于第2,意义无比巨大,如果要稍微夸张点说的话,赵光义在做当初秦始皇做过的事。首先他统一了货币,“禁江南新小钱,民先有藏蓄者,悉令送官,官据铜给其直,私铸者弃市。”

  然后,把钱币的数量重新规定。

  这件事就要回到唐朝了,历史记载地唐朝祐年间以前,每百钱的含义就是100个铜钱,并且足斤足两,童叟无欺。但是天祐以后,出现兵乱,每百钱就只有85个铜钱,到了天成年间,又减到80钱,到了五代的后汉时,变成了77钱,进入宋朝,赵匡胤没办法一下子回到天可汗的时代,他规定每百钱上升到80-85之间。

  一时间物价平准,似乎全国的钱币流通量与货物存储量等都达到了一个空前平衡的时期,国计民生开始奔向小康。

  但这都是官方数字,抛开铜钱的质量不说,在数量上《宋史》都公开承认,“诸州私用,犹各随俗”,真实的数字是48,每百钱只有48个铜钱!

  这完全谈不到发展,就连平时过日子都有麻烦,所说的好,不过是与之前的五代时期相比。赵光义下令提升到以77为百数,并且规定每千钱的重量必须达到4斤半以上,从此在货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规定了一个硬性标杆,让宋朝铸出来的铜钱成了东亚大陆上最坚挺的硬通货。

  从此,宋朝登上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富裕之巅的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了。

  初见成效,文人们的春天就结束了。

  他们直接进入了盛夏。

  赵光义被压抑了近20年的从政渴望和他积累了近20年的对盛世的希求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修书。

  修书,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一种带有神圣光环的伟大事业。它绝不是仅仅代表着文化传承这样的基本功能,而是彰显了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对自己民族的交代,更是当时的国君个人修养的体现。

  《永乐大典》之于朱棣,《四库全书》之于乾隆,都极大地提升了当时国君的声望和品味,让功绩比他们大得多的帝王们变得相形见拙。

  赵光义目光犀利,一眼就洞穿了其中的奥妙,于公元977年年初,也就是他刚刚登基不超过半年时,命令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10多人编纂《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

  《太平广记》收录的是汉魏到宋初的小说野史之类的杂书,修成共500卷,算是一部难得的趣味性百姓读物。《太平御览》却非同小可,它初名叫《太平总类》,分55部,4558类,共1000卷,征引各种书籍达1700多种。为宋以前历朝历代所罕见。

  接着,他又做了一件影响更深远,在当时也更轰动的事。

  修崇文馆。

  说起崇文馆,文人泪不干。回顾我们的历史,可以真切地看到,不管我们的国家曾经怎样的动荡,生民怎样涂炭,我们从来都不曾扔掉手中的书本,和心里一直固守的文华信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cshu.cc。乡村小说手机版:https://m.xcshu.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