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募兵屯田_大梁豪商
乡村小说 > 大梁豪商 > 第一百二十一章募兵屯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二十一章募兵屯田

  关押宋澈的牢房,锁都没上一把,狱卒也是客客气气,端茶递水好生伺候着。

  至于牢饭,全是好酒好肉,馋得其它牢房里的犯人口水直流。

  宋澈索性便将酒肉分给了大家伙儿,坐下来与犯人们闲谈吹牛。

  还别说,这牢房里关着的,果然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苏州城没啥劳役可做,犯人整日便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比城外流民安逸太多。

  宋澈就这么安逸地在牢房里度过了一夜。

  直至第二日正午,许晓来将他唤醒:“看来宋兄很适合坐牢,吃得好,睡得也香。”

  宋澈起床伸了个拦腰,笑着问道:“来了什么人?”

  许晓说道:“马步兵指挥使冯涛。”

  “意思说我能出去了?”

  “只等苏州府衙一叙。”

  地牢距府衙不远,没几步路便抵达。

  府衙大堂内,好茶已备齐,除贺秋外,还坐着三个盔甲将领,其中两个还是熟人。

  “宋姑爷!”

  年轻小将,夺门而出。

  少年郎方琦。

  另个青年将领则是先前在清平湾帮助抓捕牛二的水师百夫长吴友。

  那个身材魁梧,身披金甲的中年将领,应该便是马步兵指挥使冯涛。

  “方小兄弟,你这身盔甲,是升官儿啦?”宋澈笑着问道。

  普通兵卒,可穿不了盔甲。

  方琦揉着鼻子嘿嘿一笑:“是啊,杭州那夜,我一口气砍了十八个倭寇,然后便升官儿啦,如今接替了吴大哥的职务,成为了训练新兵的卒长。”

  十六岁当卒长,前途不可限量。

  “久闻宋姑爷大名,今日一见,果真不同凡响啊!”冯涛豪放大笑,与吴友同时起身有礼。

  唯有贺秋坐在椅子上纹丝不动,脸色不大好看。

  “冯将军谬赞了,宋某不过一介商贾,徒有虚名罢……二位将军快快请坐。”宋澈邀三位杭州来客坐下,先寒暄了一句:“杭州水师如今建设得如何了?”

  冯涛摆手叹气:“别提了,自上次海防线被倭寇冲散后,万余水师只剩下不足四千人,王将军战死洲头,战舰也已几乎损失殆尽,临安府实在没办法,才将我从淮南调回守城,可我是马步军陆战将领,不熟悉海上作战,唉……说出来都丢人呐!”

  宋澈笑道:“冯将军勿要着急,今日邀你们苏州府,便是为了解决此事的。”

  冯涛又是大笑:“怪不得经略相公一收到宋姑爷来信,腰带都没系便连夜找到了我,催促我天不亮便上苏州,原来宋姑爷早有锦囊妙计啊,哈哈哈……”

  果真是征战沙场之人,这笑声如同打雷,在大堂阵阵回荡。

  宋澈与冯涛越攀谈,贺秋脸色便越重,他沉声道:“苏州向来是贸易之都,又不临海,如何能补得了杭州海防?”

  宋澈一指大门外:“关键便在于苏州城外。”

  贺秋沉声道:“苏州城外可都是心怀叛逆的流民。”

  “非也非也,”宋澈起身说道:“昨日我出城,便是为了体察民情——棍帮并没有匪性,更无叛逆造反之心,他们不过是被逼急了,才不得不抢夺粮食;

  且棍帮成员,许多都是从闽广、沿海地区退下来的水兵,他们精通水战,正适合用来填充两浙水师的不足;

  因此,我之策略便是,先募兵再屯田。

  将年轻力壮的流民募作水兵,预支一笔军饷,供其家人安身立命;将老弱妇孺,分配土地耕种,让他们自给自足谁。”

  “你说得倒是轻松,”贺秋起身反驳道:“近来棍帮作乱,闹出了不少人命,起义造反之心显而易见,何况苏州城外有数万流民,如今朝廷加重赋税,官府公款本就拮据,如何能安置得了他们?”

  宋澈眯了眯眼睛,“那以贺大人之见,该如何做?”

  贺秋说道:“自然是先灭乱贼,再将流民赶出苏州!”

  “不妥不妥,”宋澈反驳:“近段时日,苏州连连出兵打压棍帮,却从未胜过一场,不仅如此,反倒加深了民怨,棍帮人数越来越多,你再以武力镇压,不是将他们往绝路上逼么?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会杀人!古往今来,官逼民反,农民起义,覆灭了多少个王朝?”

  “大胆!”贺秋怒斥:“你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有何资格揣测国运,又有何资格质疑我的政策!”

  宋澈低声问道:“据大梁律例,凡因战乱之流民,当地应竭力安抚体恤,贺大人却要将他们赶走,难道不是知法犯法?”

  “宋澈你——”

  “贺大人,我差些忘了,相公有书信一封,要你亲启。”冯涛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贺秋。

  贺秋接过信,快速查阅了一番,气得咬牙攥拳,最终却是长叹一口气,坐回了位置:“那就……依你之策吧。”

  “能够兵不血刃,何须将士埋骨?贺大人是为了苏州繁荣,宋某则是为了自家生意,博爱与自私,不能相比。”

  宋澈先捧了一番贺秋,毕竟往后还要相处好长一段时间,同住一城抬头不见低头见,能不交恶便不交恶。

  随即又道:“关于流民安置,我已想好三处地域:一是香茗山一带,二是苏州以北的长江流域;三是枣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江南物产丰富,大山大江足以保障基本生计,枣县乃苏州最贫瘠之县,人口凋零,荒地居多,叫流民帮忙开荒种植。”

  “那钱财呢?”贺秋问道:“苏州城外预计有八万流民,纵使能有安身之处,最初的衣食住行该如何解决?匀摊下来即便一人一两银,八万人便要整整八万两,朝廷不可能会拨款。”

  宋澈自信一笑:“贺大人无需担心,八万两赈灾之银,我自有办法将它一份不少地筹来,你只需稳居苏州府,坐等功绩到来即可。”

  请收藏本站:https://www.xcshu.cc。乡村小说手机版:https://m.xcshu.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